清明時節(jié)——紀念因人類而逝的動物朋友
2019.10.27

2019年的4月5日是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節(jié)氣和節(jié)日的融合,人們在這個吐故納新、春機勃勃的時節(jié)祭祀祖先,既是對先人的緬懷,也是對生命延續(xù)的贊頌。
生命本就是迎來送往,進化之路上也不斷有新物種誕生、舊物種告別,這本是自然規(guī)律,但人類這個“年輕”物種的誕生似乎動搖了幾十億年的自然法則——在人類的影響下,物種滅絕的速度比自然條件下快了1000倍。清明時節(ji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一下幾種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而滅絕的動物吧。

“北極的企鵝”——大海雀

為什么北極熊不吃企鵝?因為北極沒有企鵝呀。可能很多人聽過這個腦筋急轉彎,并且報之一笑。但是你知道嗎?北極曾經(jīng)也是有“企鵝”的。
大海雀是一種和企鵝非常相似的鳥,黑色的背部,白色的肚皮,同樣不會飛翔,卻是游泳的一把好手。其實企鵝的英文“penguin”最初是屬于它們的,后來人們在南半球發(fā)現(xiàn)了和它“撞臉”的企鵝,才誤打誤撞給了它們這個名字。但是遠在這些搖搖擺擺的小紳士成為網(wǎng)紅萌物之前,北極就永遠失去了它的“企鵝”。由于大海雀跟企鵝一樣圓滾滾、不會飛、對人類毫無防備,非常易于捕捉,它們成為了大航海時代的船員們絕佳的食物來源,在人們幡然醒悟,想要保護它們的時候,大海雀只剩寥寥數(shù)只,無力回天。

?

(阿德利企鵝 ?攝于長隆海洋王國)

最大的海牛——大海牛

大海牛也叫斯特拉海牛,于1741年由喬治·斯特拉在白令海峽首次發(fā)現(xiàn),以他的名字命名。但遺憾的是,斯特拉當時所記載的大海牛的行為幾乎就是我們今日所能了解的全部信息了——大海牛于被發(fā)現(xiàn)27年后就永遠地消失了,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它們是食草動物,生性溫和、體型巨大、行動緩慢,非常容易狩獵。人類為了大海牛的皮、肉和脂肪獵殺它們,導致了它們的滅絕。
大海牛是目前已知的體型最大的海牛目動物,體長約7.5米,幾乎是現(xiàn)存海牛的兩倍。雖然它們名叫大海牛,但現(xiàn)存海牛目的動物中,與它們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儒艮。目前,儒艮和它的海牛小伙伴們由于棲息地破壞,數(shù)量也在不斷下降。

?

(西非海牛 ?攝于長隆海洋王國)

逝者長已矣,我們或許無法讓滅絕的生物復活,但我們可以引以為鑒,保護好與它們處境相似的物種,不讓悲劇重演。

(文/張月??圖/龍碧)

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為了有更好的體驗,請將瀏覽器更新至最新版本!

頂部